2009年1月17日 星期六

社科研究法 0114 學期結束

行動面

這次的課程是最後一堂課,老師讓我們和同學分組做了兩次的訪談,或許,這也可以視為我們這學期學習質化研究以來缺少的訪談的實作吧~

其實抽籤這東西真的是非常厲害的,我怎麼也想不到我會與這兩位同學對話,但是這真的是一次很有趣的經驗。

與怡璇的訪談(對於未來研究)

怡璇和我談的是這次的期末的作業,是有關於大學圖書館的營運績效評鑑。乍聽到這個題目,只覺得這題目的範圍真的是非常廣泛;我對於評鑑這塊的領域不太熟,只想評鑑應該會是一個很全面性的工作,便再問怡璇她打算如何開始她的作業。

怡璇說她並不是想從一般的讀者滿意度著手,她想做建立整個評鑑機制的研究,也就是打算從圖書館內實際的數據來看館內評鑑。運用訪談,了解館員或館長對於評鑑的看法以及有哪些東西可以作為評鑑的內容。只是我想,這裡是不是會有一個bug,就是「可以」拿出來作為評鑑研究的數據和「應該」拿出來作為評鑑研究的數據是不是概念是不一樣的?在我自己準備的研究領域裡面也是想要透過圖書館內的一些數據來進行,但是卻會發現圖書館內,卻不是所有的數據都會被記錄的,比如說館合記錄可以了解館內館藏的不足,可能是未購買也有可能是複本不足,但是有把館合紀錄作保存的館卻不多,這也是我對於「可以」和「應該」兩個概念上的疑問。

怡璇的研究真的是非常有價值的,透過評鑑機制的建立,可以讓各個大學圖書館互相參考,我想這也會是良性競爭的一種吧,只是目前為止還會有相當的困難度,希望怡璇可以加把勁!

與永嘉的被訪談(關於這學期的研究法)

永嘉從學習研究法的經驗開始和我談起,想想我之前大學的學習經驗,這次的研究方法課程真的是紮實很多。在這個學期的質化量化方面,我想都會有不足的地方,包括質化課程中一個很重要的方法訪談法我們沒有做到練習(現在就是?),還有量化課程的上課節數和質化的似乎不太平均,上量化課程時要追進度有些吃力,是我想下學年老師在上研究方法時可以去平衡的。

在這學期的課程中,研究方法其實是我投注比較多心力的,包含整個學期下來的課前預習,雖然有些禮拜會預習得不夠徹底,但是我想至少先看過標題,對於課程會有理解是可以有效幫助學習的方法。質化和量化絕對是學習研究方法課程時的重點,只是被問到要如何應用到這學期的期末甚至是未來的研究,我只有囧,哈哈。

這一次的期末我做的是作業研究,其實在之前公布要期末時就一直在想,我目前為止看到的文獻和想要做的內容都非質化也不是量化,經過老師的指點才知道我們的研究形式是作業研究,但是這會不會代表我們這學期學得不完全?其實是會啦,畢竟研究方法就是要透過不斷的練習來學習的,但是我想我日後如果要做質化量化的研究,這學期課程所教導以及小組的練習經驗,都是我這學期打下來的基礎,只是還是要好好複習了。

認知面

這次的學習感覺就在練習訪談法,其實在和同學輕鬆的對談之餘要去抓住重點且深入的訪談,我覺得是我在這次課程上學到很多的。另外在這次和永嘉的對話中也讓我想到(怎麼想到的已經忘了),質化的研究方法可能透過對談,會去整理出自己想要的資訊,而這幾天和Foster教授的對談,就有讓我自己感覺到在「被引導」,可能這是我們自己已經是一個研究者了,了解如何運用質化方法,知道他在引導我們到他的研究中,這倒是我覺得很有趣的。


感受面
這一次的課程我覺得很有趣,因為透過抽籤,可以讓我們與平常不會深入對談的對象進行深入的談話,不論是對未來的研究方向或是對於這個學期的回想複習,讓我們有不同的感受。
只是對談中還是發現自己的訪談技巧有不足的地方,像在一開始和怡旋對話的時候沒有把所有的大綱想好,談到後面了還在想它研究題目基本定義面的問題,多多少少會拖到時間和效率,也會有在雞同鴨講的感覺,視覺得有點對不起怡璇的地方,sorry耶;另外和永嘉的對談中讓我覺得應該要學習的是,他會把我剛講的內容整理成他的想法,再用他的話問我這樣講對不對,我覺得這樣除了是尊重被訪談者的表現,也可以讓我們兩個的思維達到一致,這也是我應該學習的。

2009年1月10日 星期六

社科研究法 0107 量化資料分析

行動面
學習了研究方法課程的量化研究後,我們應該要會什麼?老師給予我們期許,也應該是我們自己除了課程外還要去補足的,

1. 要會整理原始數據:要了解code book與coding book的差別,code book是在一開始給予程度或類別的定義、編碼,如性別分1、2(男、女),喜好程度為1分到5分(很討厭到很喜歡);coding book也就是指row data,是記錄下來的資料,根據code book所定義的規則去輸入資料。

2. 要會作量化資料分析:其中分敘述統計和推論統計,研究者藉由量化資料的分析,可以將他們所蒐集到的原始資料變成能夠看到他們在假設上所陳述的為何,是否正確

3. 最後要能解釋數據:可以解釋或是給與理論一些有意義的結果

另外老師給予我們整個量化研究的分析方法,包含

量化分析用途方法
單變項分析看集中量數眾數(mode)、平均數(mean)、中位數(median)
看離散趨勢全距(range)、百分位數(percentile)、標準差(standard deviation)、z分數、四分位數、變異數
雙變項分析解釋兩個變項間有沒有相關F檢定、T檢定、卡方檢定
兩個變項以上使假設性的關系獲得檢証多元迴歸
推論統計看"X與Y有無統計上的顯著相關"型一和型二的錯誤


另外,老師也談到在撰寫文章時,圖表的表示方法應如下,
表一、XXXX(寫在上方,與表格齊左)
圖一、XXXX(寫在下方,與圖齊中)
「資料來源」齊左

認知面
像上面那表格好像是早該自己整理出來了,但是一直都拖著,那真的是很重要的基礎知識阿!!之前在念paper的時候,第一對於公式似懂非懂,另外就是連什麼方法是什麼變項都不太清楚,經過老師這次的指導,對於整個量化分析的概念,都有大進步,把這些知識再去看量化分析的那篇文章,哪裡應該用什麼方法也清楚多了。

感受面
我覺得這堂課是一個完全大綱式的預習,也是複習。之前沒頭沒腦的看文章,一下子接觸到很多有關量化分析的辭彙,卻沒有一個完整性的概念,是之前念文章時吃力的原因。經過這次的學習,可以讓我們有一個較完整的基礎知識,儘管我們對於公式還不一定完全了解,但是至少也應該要知道它是用來做什麼的。我想這堂課會是我們上下學期統計的基礎先備知識了。

2009年1月3日 星期六

社科研究法 1231 量化報告

這次是第二次小組的報告,主題是小組選定題目後,根據自己看的量化資料,做資料的整合與報告。

我們小組選的是線上音樂的探討。選擇這個題目是因為我們小組對於音樂都有廣泛的接觸,我們想這次做點不一樣的,符合我們興趣的探討,同時這也是不同於我們圖資領域的東西,可以看看其他領域的期刊或文章,增廣我們的見聞。

看資料時是痛苦的,有許多的詞彙在我們看來是他們雞在同我們鴨講,在找定各自的相關文章以及閱讀後,小組決定我們的報告方向是針對這個主題,去找出相似的量化分析的方法,並做討論。

看過各自的文章後,其中我們也發現了一些不夠嚴謹的量化研究的通病,也就是有許多研究對於研究題目以及假設、結論常常會對不上,我想是我們文獻探討時所學對於文獻判讀時的功力已經大增了吧,這會造成有些文章首尾沒有互相呼應,或是寫了假設卻再結論時沒有在進一步的探討該假設是否正確,同時在我們的結論也提出來進行此類議題以及調查法的進行時應該注意的事項。

只是可惜的是,我們小組報告時沒有很精確的抓到老師此次報告的方向,在進行量化報告之時,應該要把它如何進行量化資料分析,又如何推翻或證明他的假設明顯說出,但是我們還是有點在做質化方法時,想要報告這個主題的概況以及文獻互相比較,儘管我們都在其中學習到了量化資料分析的概念,但是沒有抓到報告該有的精隨,是我們還應該要學習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