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31日 星期五

圖書資訊學研究 1027 資訊計量

這次的上課,是請到政治大學的蔡明月教授來跟我們講解有關資訊計量的主題。##ReadMore##

回想在大學上課時,資訊計量是我們比較沒有提的部份,記得以前看到這個詞是在大一上圖書資訊學導論的時候看到的吧 囧,後來或許在提起某些議題時會談到,但是也沒有深入講解,所以大四準備研究所做全盤複習的時候,對於書目計量學的三大定律:Bradford's Law、Lotka's Law以及Zipf's Law還找其他文獻來做了一番研究,研究所考題中有一題說談圖資界有什麼理論我就寫這定律= =  也不知道這樣回答對不對,也因此對於蔡明月老師的名諱不陌生,這次請到資訊計量學的權威來跟我們講解,真的是莫大的榮幸。

在課堂之前老師請我們先預習了資訊計量學的背景,讓我們回顧整個資訊計量學的發展脈絡。文中可以知道資訊計量學是由我們圖書館的書目計量學為所有的根基發展出來的,(看到這裡會有種莫名的開心),而這個概念後來被廣泛的發展與應用,結合了科學成為科學計量學,結合資訊叫資訊計量學,最後要了解網路的型態發展了網路計量學,未來還是會有對很多領域的發展空間,也會有在原本領域加深加廣的研究,(如在圖資領域不只對於書目計量,也有對期刊做分析,)所以在這門學科我們更是要打好基礎。

聽完蔡老師的演說,除了在預習時就對資訊計量學有了一個較完整架構的認識之外,這堂課我還有下列三個收穫:
  1. 學科的歷史發展脈絡重視:其實在接觸每個學科的發展時,老師都會講解這個學科的發展背景。在我原本的學習態度是,我們對於學科的學習只要知道它是從哪裡來,現在可以怎麼用,未來可以怎麼發展就好了,但是蔡老師的教學卻讓我強烈的感受到了解一個學科是如何誕生是相當重要的。每個學科的發展,都會是經由許多「大師」從不同角度對他的詮釋而慢慢形成一個較全面性架構的,了解越多背景,其實也可以幫助我們從更多不同的面向去理解這門學科、知識。學科的形成並非一蹴可幾,更不是能夠以我們的理解,用三言兩語就可以解釋的,了解越多,我們就可以知道越全面的輪廓。
  2. 進行計量研究的研究者特質:細心。不論是在選定主題範圍做通盤的暸解以開始進行研究或是做研究結果的分析,研究者都要有清楚的邏輯以及細心的思考才能達成。遇到了一詞多義或是同樣縮寫的名稱,若是電腦沒有進行訓練的動作,對於相同的詞彙是不會有所區分的,但這對於研究結果卻是有很大的影響,研究者的細心特質在這邊就成了非常重要的關鍵。
  3. 評鑑的效度:現今的多所大學都拿學校教授在國際學術期刊上的投稿作為評鑑的依據,但是對於所選用的期刊,其實是有很大的爭議性的。每種期刊所收錄的文章數不一,這也意味著能夠被收錄的困難度不同;如果不同層次的期刊卻被作為相同的評鑑標準,那就不符合效度的原則,但這卻是國內多所大學所忽視的!而且引文索引資料庫中的資料原為了提供學術界了解各個學科的發展情形,用來作為大學的評比其實也是與本意所不符合的,政策的訂定人實在需要檢討,而這也是我們在做研究時的一個選擇效度的警惕。

蔡老師的講解相當詳細,而內容準備的也非常豐富,礙於時間的關係不能和我們分享她的所有資料,實在是有些可惜。也建議下次在演講的時候可以幫講者準備小型麥克風,可以讓台下的學生聽得更清楚。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