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面(學了什麼)
本週的上課重點是在了解質化研究資料的分析,課堂的一開始還是以與量化研究做比較讓我們從另一個觀點來認識質化研究的方法:量化研究是以理論開始,根據研究者訂定的假設,開始進行研究動作;而質化研究則是相反,是從資料的搜集開始,經過分析才會從中得到研究者解讀出來的意義,理論的出現是研究的產物。##ReadMore##
進行質化資料分析要注意以下幾點
1. 意義推論:將觀察到的metadata給予意義
2. 公開的方法和過程
3. 比較
4. 盡力避免錯誤的推論與結論
課堂中我們還進行了編碼的練習。依據課本上的案例,老師將我們分組,並希望我們找出該文章間的編碼。每個人對於相同的概念都會有不同的解釋,這是很有趣的,班上分成了幾組就有幾個對於這篇文章不同的編碼;雖然有些組給予的碼相同,但是絕對不會是一模一樣的。我們這組以情境來做編碼,分別給予了「自嘲」、「別無選擇」、「命運的」、「矛盾」以及「抱怨」來做為我們的編碼,而且當時還以為我們所想的再貼切不過了,不過看了老師的才知道我們還有很多進步的空間。老師在這個開放性編碼的階段給予的編碼是「dress」、「experience」、「female」、「reason」、「swearing」;在第一階段的開放性譯碼其實是將資料給予初步標籤,在和老師給的標籤比較後,我覺得或許我們在閱讀資料的時候,已經不知不覺把整個文章的內容組織過,出來的編碼或許已經有點到了主軸式編碼的階段,就是已經再將初期的開放性譯碼檢視過而得到的。而資料經過初期的開放性編碼,主軸式編碼和選擇性編碼後,將資料筆記、分析備忘錄與其他的檔案進行最後的整合,可以形成最後的研究報告,完成質化研究。
質化分析的方法有下列幾種:
1. Ideal types:選一個典範類型做分析
2. Sucessive approximation:不斷的反覆實施與修正,使row data和concepts間可以互相對應
3. Illustrative method:將各種理論放入boxes,再用row data檢查是否存在
4. Domain analysis:是用來建構整個entology的研究方法
5. Analytic comparison:分析比較相同的與不同的row data
6. Narrative analysis
7. Negative case method:row data不支持原來的理論,再回去修飾理論
8. Event-structure analysis
認知面(學到什麼)
這次的學習,可以說是把質化研究的最後的大拼圖補上了。我們從質化研究是什麼,如何進行質化研究,質化研究資料的搜集到這次的質化研究資料的分析,已經將質化研究的輪廓漸漸描繪出來,剩下的就是靠我們自己的實做才會更深入的了解質化研究了。
感受面
就像老師給的PPT裡面有一張提到,質化研究的開始是觀察,研究者將所觀察到,或實地走訪的紀錄透過筆記描述出來,再從中萃取出一個理論模式,但真正來說,又有多少個面向,是研究者所觀察到的?研究者所觀察到的,多為暴露在外的表面事實,要探勘那隱藏在海平面下的巨大冰山到多深多廣,這是對研究者的考驗,也是研究者功力的展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